首页 >> 科普 > 新时代课改的梁溪“表达”

新时代课改的梁溪“表达”

时间:2023-03-22 08:58:5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一号工程”推动区域课改不断深化,在创新实践中不断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以“深度学习”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课堂变革中不断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这是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在新时代孜孜追求“良好的教育”,不断塑造高质量教育发展样本的区域行动智慧。


【资料图】

————————————————

三个老城区合并而成的新区域,如何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车道?这是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成立之后,教育管理者首先研究的新问题。

那几年,时任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唯巍,带着业务干部经常走访学校、深入课堂,发现新成立的梁溪区存在着学校教学生态不平衡、课堂活力不够等问题。

百年老校传承与发展的新突破在哪里?2017年同步调任东林小学校长和东林中学校长的武凤霞与叶映峰,都在追问自己这样的新问题。

初上任的叶映峰每天走在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思考着“面对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我能做些什么、留下什么”?对于东林中学来说,成绩不仅要有高度,还要有宽度、有温度,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升教育品质。而站在东林小学校史馆前,武凤霞细数百年走出的“东林”巨匠名流,压力背后是她带领这样一所学校在百年基业上继续高位前行的决心:“向时代要创新,向课堂要素养。”

两位校长都将目光锁定在课堂……高质量发展破题,推动改革就迫在眉睫。

学校的主动研究和探索与区域的统筹和引领达成了一种共进的新态势,一场上下联动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就此拉开序幕——2018年,梁溪区在广泛、深入进行课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课堂中浅层学习、惰性学习和假性学习的现状,提出了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旋律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主张,通过课堂、命题、评价改革三轮驱动,引领师生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5年来,这一区域主张始终以“一号工程”向前推进,不断用创新实践破解发展难题,以更深层次的课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教育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科学规划,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道

在无锡市一场公开课上,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教师郑娴丽执教《扁鹊治病》一课。她精心设计“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的人听”任务单,通过讲给喜欢听故事的弟弟、咳嗽但不愿看医生的小明同学、一位只信西医的医生等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听,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在任务情境中引导学生分别进行文学创意表达、思辨性表达与实用性交流,大任务教学与微观探究相结合,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赢得与会者的啧啧称赞。

“新型任务单体现了‘用学科知识做事’的理念,以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样态。”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介绍说,“每一学科、每一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标志着区域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域、全教师覆盖”。

从传统教案到“自主学习任务单”,从教师个体设计到区域团队集中研制,梁溪区在推动课改的路上率先以任务单撬动课堂转型。

2020年2月,梁溪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举全区之力迅速研制“自主学习任务单”,并配套相应的课程视频,“梁溪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浸润学习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放,日均浏览量超1000万次。平台红起来后,如何将“爆红”转化为“长红”?梁溪区坚定地以“任务单+”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全新一站式线上协作型备课、批注式教学、智慧化作业布置平台,以此带动作业、命题、评价改革,并不断更新迭代,形成最优梁溪路网学习资源。

如今在梁溪区,每一位教师对区域总结出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都耳熟能详——“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这“九字诀”是梁溪教育人对深度学习的本土化诠释,“学得进”体现深度投入、“想得透”体现深度认知、“用得出”体现深层结果。

“九字诀”如何在课堂落地生根,各校都在推动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做法。无锡市东林小学强调“用得出”这一维度,以学生表现为突破口,创造性推进“素养表现型教学”模式;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强调“学得进”这一维度,根据学校“养根竢实”的文化理念,大力推进“稚学课堂”及“慧玩主题学习”;东林中学发扬东林书院精神,强调“想得透”这一维度,将现代小先生制引进课堂,建构了“学·问课堂”新生态。

其中,武凤霞领衔的东林小学《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研究》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为梁溪区课改的重大突破。

另外,南长街小学借助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促进儿童思维进阶的小学学科教学范式革新》探索出“探疑—研学—活用—反思”思维进阶的教学范式;崇宁路实验小学提出“目标让儿童定、问题让儿童提、活动让儿童做、收获让儿童讲”的基本原则,创生“泛·参与式”课堂;南长实验中学则实施以STEM为理念的创客教育,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建设STEM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存在着中考压力。但我们主动参加到区域课改中来,唯有课改才能让知识多一份教育的涵养。”5年后,叶映峰对学校课改以来发生的故事如数家珍,最重要的一点,东林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时代的新内涵。

同样是掌舵老牌学校,丁美君带领扬名中心小学赓续“强学力行”校训,在“学科探究”的教学主张下推动教学转型;如今更是带领扬名教育集团在课改中突破。施丽和她带领的连元教育集团勇于突破,大力推进“慧学周”项目式学习,并以此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课改中,新校站上了“高位起点”,老校实现了“弯道超车”,名校完成了“重磅升级”。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改革的碎片化,将行政推动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梁溪区构建了“1+3+X”模式。其中“1”指统领区域课改的核心育人目标,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推进主线,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高质量教学;“3”指课程改革的“三维”,是从整体型、选择型和保障型三个层面立体构建“梁溪课改项目任务群”;“X”是围绕“一核三维”而创生的多项校本实践。

“区域推进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统和放的关系,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的认识非常清晰,“推进课改要充分释放学校、教师的创造力。而‘1+3+X’区域推进课改模型,解决了学校不想变、不敢变、不会变、不能持续变的问题。”

5年来,梁溪区出台了4份红头文件,逐步形成了统领全区的教学主张及项目推进机制。2022年,梁溪区被授予“江苏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系列研究成果“深度学习·梁溪表达”丛书正式结集出版。

关键突破,打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如果把区域课改比作火箭,那么作业改革、命题与评价改革就是两大动力引擎。”周唯巍说,“教学改革要走向深水区,必须打破传统作业和命题模式,敢于啃评价这一硬骨头。”

作业虽小,作用却大,它一端联结课堂,一端联结学业质量。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了《梁溪区中小学学科作业多样化设计指南》,提供了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案例与建议,建立区级智慧作业题库系统,形成作业研究的“梁溪范例”。

在这样的改革氛围中,分层作业、长程项目化作业等教学改革项目发展起来了。区教育局率先开发AI智能作业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提供更多可能。由此,区域内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加入到作业设计中来,并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关联起来,让作业及评价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命题与评价事关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最牵动教师的神经。任务单和作业设计强调“情境化”“结构化”及“表现性”,考试命题自然也得跟着变,体现教、学、评内在一致性。梁溪区按照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提炼关键指标,发布《梁溪区中小学学科质量标准》,构建表现性评价框架,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具体表现特征,并外化具体测评办法,分类开发评价工具。

作业和试卷的“面孔”变了后,教师、学生、家长起初都不适应。“开始我们被骂得很凶。”一位教研员回想起来委屈地说,“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低阶思维的题目少了,学生要在任务情境中提取知识、解决问题就不适应了。”

经过几年的尝试,大家的观念转变过来,教师、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试题很活,让学生从作业和考试“两座大山”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考试育人的价值。

在区域命题与评价改革的驱动下,学校校本化评价改革也积极行动起来。五爱小学校长周燕微表示,学校通过无级差、进阶式、表现性评价三个学段不同的评价目标,创造性研发了包括“成长树”“进阶乐园”和“I秀舞台”等系列评价工具,以生动活泼的创意行动不断推动儿童学习变革。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借助《学生手册》,通过丰富多彩的量表评价学生的活动过程,形成全程性评价体系。这些创新举措在丰富评价方式的同时,成为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杠杆。

梁溪区还将“表现性评价”作为区域整体改革的项目,以此拉动“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改革,让梁溪区教育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长效固基,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当初坚定选择课改,叶映峰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学校英语教师何雯君。“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让课堂灵动、舒展而又高效。”现在回想起来,叶映峰难掩兴奋,“第一次听她的课就找到了课堂的方向。”

梁溪区的课改实践不断印证着:只有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才能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江苏省STEM教育先进集体,南长实验中学“出圈”的教学成绩,就是教师朱莉芳在全国首届STEM教育大会上,基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执教STEM公开课《交通路口红绿灯》荣获一等奖。而五爱小学的“儿童艺术感知中心”——大华美术馆之所以能成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主要依靠的就是美术名师华斌的捐赠和“经营”。积余实验学校在项目化学习改革中,教师从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规划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者,在课改中的关键作用得以凸显……

这也正是梁溪区坚持“课堂强师”理念,努力为教师提供支持平台的最大原因。

针对教师差异化的发展需求,梁溪区制定了“进阶式”教师分类培养机制。一方面,面对青年教师群体,以升级“新教师培养工程”、筹办一年一次的90后教师发展论坛为依托,推进“梁师益有”“十打实”教师技能培养工程。面向入职3—5年的青年教师,落实《梁溪区新教师培养行动方案》,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材解读力、教学与作业设计力、语言表达力、教学反思力、学生管理力,通过“五力修炼研修营”等途径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梁溪区出台《T卓越@梁溪教师标准》,为梁溪教师全周期发展精准画像;成立“梁溪教师发展委员会”,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创生研训课程,优化教师成长路径,创新教师成长方式。

与此同时,梁溪区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选择型教改项目”,开展跨校联合教研,并持续推进学科高地建设,总结并推广本区域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构建“课改我能行”“课改校校行”等系列教学观摩活动,让“梁老师”们成为梁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如今的何雯君已成长为市教学新秀、无锡市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小先生制的初中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研究”核心成员,课堂成为她专业成长的沃野。

各学校也对“课堂强师”充满热情,如东林小学在整体推进“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创新符合学科特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倒逼教师专业成长。校长武凤霞便是从语文学科开始,一科科地带领教师研究、解读、实践,她的“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也从无锡辐射到全国,河南省濮阳市、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西藏那曲市尼玛县等三个辐射试验区因此受益。

不仅如此,梁溪区还依托“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邀请专家团队进课程、进课堂、进科组,并定期举办特级教师、名教师的教学主张研讨活动以及区域、学校课改推介活动,立体构建“梁溪教育大讲台”。

“我们结合学校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高校教授的理论优势,实现精准配方、对症下药。”武凤霞表示,“区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系列政策最终指向‘我要做事’‘我看到了你在做事’‘我欣赏正在做事的人’,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干就有足够大的舞台。”

2022年,梁溪有9位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名列无锡市第一位。这与梁溪长期坚守课改阵地紧密相连,从顾美云、丁谷怡等老一代特级教师到中生代武凤霞、叶映峰、施丽、魏星等特级教师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课改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在课改推进过程中,他们发挥着“领唱者”的作用。正是他们的领唱才带动了更多领唱者的出现,让课改的合唱更为和谐,也让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长效保障。

如今,老城区的新发展,老学校的新活力,共同书写了新时代梁溪教育的智慧“表达”,也为做强区域教育提供了时代样本。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2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 韩世文 | 通讯员 汤雪平

关键词:
x
x